第三百五十八章 将计就计_仙侠版水浒
笔趣阁 > 仙侠版水浒 > 第三百五十八章 将计就计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百五十八章 将计就计

  …

  元宋两国通和的次日,为了让内城恢复秩序,消除烧杀抢掠,赵桓亲自登上了宣德门。

  赵桓用上传音秘法朗声道:“两国已和,战争终止,城中官吏军民失守之罪朝廷概不追究,官吏军民各归各业、各司其职。”

  内城中的人听说元宋两国议和,而且还是皇帝赵桓亲自宣布的此事,纷纷聚集到宣德门前。

  亲耳听到赵桓说元宋两国已经议和,大元军不会洗城,战争结束了,内城中的官吏军民,一边高呼万岁,一边纷纷流泪。

  看到这个既热烈又悲怆的画面,赵桓一边痛哭流涕、一边冲城下拼命地挥手示意。

  借此机会,赵桓向一旁的吴用和萧容试探道:“宁害朕,勿害朕的官吏军民!”

  吴用说:“我朝皇帝已降下圣旨,城内之人,不论军民,若即拜降,不杀一人,若敢反抗,格杀勿论,故只要贵朝不胡作非为,我朝定然秋毫无犯。”

  对于吴用的回答,赵桓并不满意,因为江鸿飞只说了军民拜降不杀,并没有提他这个赵宋皇帝以及赵宋王朝的皇室和宗室,甚至都没提赵宋王朝的官吏。

  赵桓不是不明白,这些是大元帝国谈判的筹码,吴用和他背后的江鸿飞是不会轻易松口的。

  可明白归明白,赵桓还是希望能得到一些保证。

  然而,吴用却是滴水不漏。

  对此,赵桓是既忧心忡忡,又忐忑不安!

  “朕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赶走江衍及大元军?”

  虽然赵桓不知道他和赵宋王朝得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保全他自己和赵宋王朝的江山社稷,但他知道,这肯定得是一个痛苦又漫长的过程。

  赵桓强自打起精神,让孙傅在内城的大街小巷张榜,让更多的人知道:元宋已经开始和议,两国不会再打了,战争结束了,所有人不要再闹了,再闹,朝廷就不客气了。

  昨夜,内城中可以说是群魔乱舞,赵宋王朝的兵痞和内城中的不法之徒到处烧杀抢掠。

  数千间房舍变成白地。

  大量民众,惨死于这两天一夜的混乱之中。

  让赵桓很生气的是,在大元帝国控制下的外城,竟然没有这样的事。

  要知道,这可是他们赵宋王朝的都城,没道理,大元帝国能治理好,赵宋王朝治理不好。

  所以,赵桓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平息混乱,他绝不能让江鸿飞给比下去。

  抱着这样的想法,在张榜过后,赵桓立即就派开封府尹王时雍,带人去镇压内城中的暴徒……

  傍晚,赵栩和何栗回来面见赵桓。

  双方一见面,赵桓就连忙问道:“大元皇帝有何条件?!”

  何栗苦着脸说:“臣无能,大元皇帝只教陛下出城面议,不然免谈。”

  赵桓听言,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

  犹豫再三,何栗吞吞吐吐地说:“为今之计,只怕唯有陛下与大元皇帝开诚布公一谈,方能破局。”

  赵桓何尝不知,江鸿飞也是皇帝,只有他和江鸿飞身份对等,在当前的形势下,若想成事,最好是他出面说动江鸿飞撤军。

  可赵桓听说的江鸿飞,是梁山大盗出身,杀人如麻,暴虐成性,动不动就对达官贵胄、豪门大户、仕绅望族抄家公审。

  一想到要跟这样的江鸿飞见面,还要求这样的江鸿飞退兵,赵桓就本能地害怕,打心底里畏惧跟江鸿飞见面。

  可江鸿飞既然坚持要跟赵桓面对面的谈,赵桓要是不去见江鸿飞,那么,他送了十个妹妹给江鸿飞才求来的议和机会,或许便会就此断送。

  事情如果真向着那個方向发展,保不齐江鸿飞在盛怒之下,会对汴梁城洗城。

  犹豫再三,赵桓还是不想去见江鸿飞,他让何栗明日再去青城一趟,想办法打探一下江鸿飞到底想要什么、想干什么,如果何栗打探不出来,就让赵玉盘她们想想办法。

  何栗领旨,下去做准备。

  何栗前脚刚走,后脚押黄门指挥使蒋宣、押黄门指挥使李福以及班直卢万就率领数百卫士,以利斧劈开左掖门,冲进宫中,要护送赵桓杀出汴梁城。

  虽然蒋宣等人满嘴都是忠君报国的话,想干的也是救赵桓、救赵宋王朝的事。

  可赵桓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蒋宣他们是想绑架他,想谋害他。

  人家吴用都已经说过了,汴梁城附近五百里内,有三十几万大元铁骑,就他们这点人,冲出城去,就是在送死,也会害死他赵桓的。

  关键,江鸿飞已经露出议和的意思了,根本就没必要跑嘛。

  所以,赵桓极力挣扎,根本不愿意跟蒋宣等人走,更不愿意被一群丘八安排。

  见赵桓根本就不理解他们的忠心,还被吓得浑身颤抖,蒋宣在失望之余,强行给赵桓换上适合骑马的衣服,然后边拖着赵桓往外走、边说:“臣等不顾家人、生死,只欲尽忠报国,官家若不跟我等杀出城去,必被元贼所害!”

  后来,何栗、孙傅、梅执礼和吕好问进入皇宫救驾。

  吕好问出面跟蒋宣等人谈判过后,为了稳住蒋宣等人,赵桓封蒋宣为团练使管殿前司,接着派人召四厢指挥使左言领兵进宫镇压了蒋宣等人的“叛乱”,当晚,蒋宣、李福和卢万就被赵桓派人给处死了。

  其实,此时赵桓手上还有一万多赵宋王朝最精锐的骑兵,他们是赵桓的亲卫,也是赵桓作为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最后保证。

  这一万多最精锐的骑兵中,还有两千精锐中的精锐,他们全都是实力极为强大的练气士——他们是种师道活着的时候特意为赵桓打造的护驾人马,就是为了万一形势有变护送赵桓去陕西的。

  关键,这一万多最精锐的骑兵,大多都跟蒋宣等人一样,不想束手待毙,希望杀出汴梁城,逃去陕西,或者逃去江南。

  如果赵桓当机立断,未必不能有一丝生机。

  然而,赵桓就是赵桓,他哪有这样的胆子?这样的魄力?

  话说,如果赵桓有胆量、有魄力,张叔夜早就将赵桓给救出去了。

  说来说去,赵桓就不是能扭转乾坤、改写历史的卓越人物。

  ……

  就在赵桓拖延时间不想去见江鸿飞之际,耿南仲带着赵桓的密旨来到了韦城,见到了赵构。

  让人没想到的是,耿南仲竟然敢胆大妄为地矫诏,在赵桓给赵构封的兵马大元帅前面加上“天下”两个字,并对赵构说:“望大王以天下兵马大元帅承制,号召四方。”

  要知道,唐肃宗就是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之名号在灵武召四方勤王部队,最后登基称帝,再造大唐王朝的。

  所以,有“天下”这两个字,和没有“天下”这两个字,差别很大。

  这么说吧,耿南仲现在就动了“万一赵桓那里有变,就拥立赵构登基称帝”的念头,他在赵桓的给赵构封的兵马大元帅前加上“天下”两个字,就是在增强赵构地位的正统性与号召力,为赵构登基为君夯实基础。

  请收藏本站:https://www.tasim.net。笔趣阁手机版:https://m.tasim.net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