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国号国都_仙侠版水浒
笔趣阁 > 仙侠版水浒 > 第三百二十三章 国号国都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百二十三章 国号国都

  …

  耶律延禧的挑衅,让江鸿飞很烦,哪怕他知道,有朱武坐镇云地,耶律延禧那个废物干不了什么。

  但有一说一,耶律延禧联系他原来的旧臣一事,还是容易破坏燕云平地区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的局面。

  江鸿飞问已经转入文职的耶律大石:“天祚前来叩关,我当何以应对?”

  耶律大石从小好学,善于骑射,兼通汉文、契丹文,堪称文武全才。

  天庆五年,耶律大石曾取得殿试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供职,任翰林应奉。后被擢升为翰林承旨。他是《辽史》中记载的辽朝唯一一个契丹族进士。

  因在契丹语中,翰林被称为“林牙”,所以耶律大石又有“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的别名。

  约在天庆六年,耶律大石出外任泰州刺史。那时正逢辽金战争兴起,因看不惯辽军屡战屡败,耶律大石才弃文从武,升为辽兴军节度使,镇守南京道。

  也就是说,耶律大石本来就是文官。

  免得这个在历史上建立西辽、在中国西北方和中亚地区闯出一大片天地的一位有智慧又有才干的伟大人物成为后患,又能为我所用,江鸿飞剥夺了耶律大石的武职,让他成为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

  换而言之,江鸿飞把耶律大石放在自己眼前,帮自己参谋如何管理那些归明人,也就是帮自己参谋如何管理燕云平地区的少数民族。

  耶律大石知道,江鸿飞问这话,是对他的考验。

  耶律大石不是郭药师,他不会犯投了新主人还顾念旧主人的错误。

  耶律大石当即拜道:“启奏陛下,天祚于辽国以全师不谋战备,以至举国汉地全为金人所有,又尽被我朝所得。今国势微弱至此,而力求战,必不足为惧。陛下不如亲起大军伐之,永绝后患。”

  耶律大石这番话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既严厉批评了耶律延禧过去一味逃跑的错误路线,又对耶律延禧现在冒险出战做出了否定,还提出来了请江鸿飞御驾亲征的正确主张。

  江鸿飞满意地点了点头。

  见江鸿飞点头,王伦、李处温等眼巴巴地等江鸿飞登基称帝的人急了。

  王伦赶紧出列道:“天祚昏庸无能,又一意孤行,自寻死路,必不成事,何需陛下亲征,择一军师,或择一大将,统兵去战即可,如今正值陛下登基关键时刻,岂可因小失大?”

  李处温随后出列附和:“王头领所言极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不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何况帝王乎?帝王者,金口玉言,岂能戏民?”

  王伦和李处温说得有道理,建元改制、登基称帝这种事,怎么可能开玩笑,更不可能改时间。

  再说,再急,也不能差登基这点时间。

  说句不好听的,那么多繁琐至极的结婚仪式全都走完了,洞房也进了,甚至就连裤子都脱了,就差这最后一下,江鸿飞这要是把裤子给提上,再万一被谁给钻了空子,那江鸿飞还不得窝囊死?

  所以,江鸿飞让准备登基的人继续,同时,命令各军秣兵历马,自己这边登基完,立即就出兵去捉耶律延禧。

  见此,王伦、李处温等盼望江鸿飞登基的人,无不大喜,赶紧抓紧时间继续准备江鸿飞的登基大典。

  终于,江鸿飞在十月一日这天在新建好的太和殿中,登基称帝。

  江鸿飞为自己的王朝取国号为“大元”,出自于《易经》中《彖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

  “大元”中的“大”字,在此之前只有尊称的意义,而江鸿飞的大元朝将“大”字加入正式国号之中,成为首例。

  ——之前的朝代如秦、汉、唐、宋等,国号前并不加“大”字。

  在外人看来,江鸿飞起国号“大元”,不仅是江鸿飞对大元王朝统治理念和抱负的体现,也反映了在大元王朝如今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传承和创新。

  而事实上,江鸿飞起“大元”当国号,真没有那么复杂。

  当初,江鸿飞让手下臣子起国号的时候,有人提出用“梁”,有人提出用“齐”,还有人提出用“汉”或者用“唐”当国号。

  可“梁”、“齐”、“汉”、“唐”在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都出现过,再用,有炒冷饭的嫌疑。

  关键,大一统的国家的国号,跟别的王朝重合不太好。

  你看,要是如果江鸿飞这一朝也叫“梁”、“齐”、“汉”、“唐”,后世提到这几个朝代,先想到的肯定是朱温、高洋、刘邦、李渊,然后才能想到江鸿飞,就像汉朝,刘秀那么天命之子,也得排在刘邦的后面,所以,还是来個单独的国号能更好一点。

  事实上,江鸿飞挺喜欢“大明”的,因为他喜欢老朱。

  可老朱的国号不管是来自于“明教”、“明王”,还是来自于“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的后半句“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都跟江鸿飞不搭边,以至于江鸿飞实在是用不到“大明”这个国号。

  其实之前不仅江鸿飞纠结,江鸿飞的一众臣子也因为国号这件事吵得不可开交,差点没将江鸿飞的脑袋给吵爆炸了。

  后来,江鸿飞干脆不想了,直接将历史上宋后面的“大元”拿来用了。

  而且,元朝能终结宋、金、西夏,完成大一统,吉利。还能走蒙古人的道路,让蒙古人无路可走,大吉大利。

  细想想,“元”字简单、好听,大元至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寓意也不错。

  再细想想,要是江鸿飞也像蒙古人那样,推了全世界,用别人用过的“梁”、“齐”、“汉”、“唐”,总觉得气势上差了点。

  而“大元”就不同了,有气势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罗真人献给江鸿飞的《推背图》中,谶曰中也有一句“一兀自立”,“一兀”就是“元”字。

  所以,综合考虑过后,江鸿飞决定用“大元”当国号。

  年号就没有这么麻烦了,江鸿飞直接照抄老朱的“洪武”。

  而都城,江鸿飞很果断地就定了燕京,并为之改名——大都。

  江鸿飞为什么会定燕京当都城?

  首先当然是,目前江鸿飞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

  关键,在历史上有一个铁一般的规律,那就是,但凡是在南方建都的王朝,你比如在南京、杭州这样的城市建都,不是短命,就是偏安一隅,绝无例外,而历史上的那些大一统王朝,都城都在北方。

  江鸿飞上一世,网上总有人假设,说崇祯当时如果迁都南京,能不能保住大明王朝的半壁江山?

  答案是,很难,甚至可以直说不能。

  因为有人这么干过了,李自成打进北京了之后,朱由菘在南京称帝,可他只坚持了一年,清军就南下攻占了南京,朱由菘被押赴北京凌迟处死。

  有人可能不服,觉得朱由菘名不正言不顺,能力不行,在位期间,奉行以镇压农民军为主的反动政策,幻想与入关清军议和,又重用马士英、阮大铖,排斥史可法等,政局因此动荡,才会这样的。这要是换了名正言顺的崇祯,结果肯定不一样。

  请收藏本站:https://www.tasim.net。笔趣阁手机版:https://m.tasim.net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